十一五时间「十一五是哪五年」

1、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源:新闻联播

2021年全国两会时间已经开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讨论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两会前夕,《央视新闻公开课》推出特别节目《维观两会》,邀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当前我国发展还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吗?未来五年,大家的收入会增加吗?劳动报酬怎么分配才更合理?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一个目标

21世纪第21年,中国的愿望是什么?

在张维为看来,这个“愿望”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开宗明义,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从现在起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标,也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从数据角度看,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25000至35000美元,大致等于现在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的水平。

名义GDP是现行标准下国际通用的衡量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英国一家智库曾对193个国家与地区经济进行预测。得出的结论是,疫情后按照名义GDP计算,中国经济可能在2028年完成对美国的“超车”

而在张维为看来,比起名义GDP的数据,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重要,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许多名义GDP更高的经济体。“百姓最关心的指标,中国做得更好。”

两个循环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的驱动模式看,我国已由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转向“双循环”。

从环境看,张维为认为“中国就是一个世界”。主要依据包括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西方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使得在中国内部就可以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实现“双循环”奠定基础。

在张维为看来,实现“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四十多年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也留下不少隐患,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张维为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亚国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方面的表现远远好于西方国家,使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倾斜,向中国倾斜。

三个判断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张维为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做出了三个重要判断,即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比什么都重要、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进展

四条主线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张维为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四条发展主线,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积极推动新发展理念、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要着重办好三件事,即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将其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推动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扩大内需方面,要注重实现供需关系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依靠需求牵引供给、依靠供给创造需求。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便是在需求侧投资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长远考量,“今天的投资是为了明天的发展”。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张维为认为,除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外,将安全与发展统筹考虑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着重强调的内容。在传统安全观外,非传统安全观同样值得注意。

在科技创新方面,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点。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张维为认为,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将科技自主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我国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此外,“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也是我国科技加速发展的关键

从“计划”到“规划”

1953年,我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变成了“规划”。我国也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规划中的很多蓝图“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在张维为看来,超强的规划能力和规划执行能力就是中国模式的“秘诀”。

张维为表示,“五年计划”的模式最早是我国向苏联学习而来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进,“计划”逐渐发展成为“规划”。前者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指令性;而后者则是将指导性计划和战略性规划有机结合,更加符合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一大亮点,便是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共同发布。张维为解释称,这说明当前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即两个百年交汇点和两个大局的交汇点,历史意义极为特殊。其中,“两个百年交汇点”主要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两个大局交汇点”指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交织。

更多答案,

我们两会见!

总监制/骆红秉监制/徐冰 制片人/王兴栋 柴婧

主编/舒鹏 创意策划/舒鹏 林骏 赵婷婷

视觉设计/李婷婷 文案包装/史萌 校对/高少卓

通联/战星岑 张者昂 林馥榆 包装/樊振泽 雷洪

摄像/王開 于杰 陈逸哲 剪辑/梁玮升 张功淼

鸣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协作/总台上海总站、广东总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4844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