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大建”向“微更新”转变,南京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视频加载中...

 

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模式逐渐从“大拆大建”向“微更新”转变。2021年11月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试点城市中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应该如何开展?

“城市更新它不是一个从零的创造,不会像我们过去几十年做新城的那种方式,而是在一个已有的城市上做工作,比如功能的优化、生态的修补、品质的提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说。

小西湖街区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人口密集、产权复杂、物质环境衰败的棚户区。2015年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探索了一种新模式。这次的改造不再像以往“自上而下”——保留要保护的,拆掉其他建筑,搬走原有居民,而是采用了逆向思维、“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原住民拥有去留以及如何更新改造的选择权。正如韩冬青说的,“人才是城市更新活的灵魂。”

对于人口密度大的老城区,在生产建筑类更新改造方面,南京鼓励利用旧厂房、旧仓库、老商业、老校区、老旧楼宇改造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建成一批城市硅巷、创新社区。比如国创园,现在已经成为创意人才集聚的地方。

颐和路街区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风格较为丰富,片区采取“保护”和“织补”结合的精细化模式进行城市更新,全面打造街区复兴的首发示范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蒋琰/文字、脚本 缪越/拍摄、剪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481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