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1861年8月1日,菲茨罗伊在英国《泰晤士报》很不起眼的位置,给出了全球第一份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从此诞生了。那么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一百多年天气预报,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觉得它总是报不准呢?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美国的气象界甚至有种说法,在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一,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预测气象达不到百分之百的精确,气象避不开蝴蝶效应。

对于天气预报行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无数只蝴蝶随时会扇动翅膀,变幻莫测的天地自然间,哪怕一些很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气象信息的计算结果,要得出准确的天气数据难度相当的大。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第二,但从观测技术的角度看,目前人们观测气象的“眼睛”存在大量的盲区。

我们可以把放出去观测气象的雷达,卫星以及地面上的观测站,想象成一张巨大的网。但由于各地区经济、人口等差异,有些地方观测站很密集,网眼很小,捕捉到的信息就会很精确,比如沿海发达地区;像是沙漠地区几百平方公里,连个人都没有,观测点自然也就稀少很多,就会把一些重要的信息给漏掉,也会影响到观测的准确度。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第三,预测天气,同时还需要很多技术的配合,除了上面提到的预报技术观测技术外,传播技术也是相当的重要。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天气预报预报的不够准,而是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收到准确的信息。比如说气象局上午十点钟得出了结论,但到了10:50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信息。尤其是以前,我们只知道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实际上你在晚上7:30看到的天气预报是早晨或者中午做出的结论,而天气参数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变化。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技术原因,对于天气的主观感受不同,也会让人们觉得预报的不准。

气象局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对纯粹的环境下采集到的数据。比如,测量气温的百叶箱,要求太阳不能直射通风良好,离地面还要有一定的高度等等。百叶箱测出来的气温是38度,但是,我们站在经过长时间暴晒,材料又吸热的柏油马路上,对于气温的主观感受会达到五十度。


这些我们总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那在未来,天气预报又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影响呢?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天气预报总是报不准呢?

从天气预报本身来看,它会在两个维度上不断做到极致。一是预测时间的长度,二是预测范围的精度。

我们先来说,预测时间的长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局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72小时内的天气情况。将来,有可能会对未来15天甚至三十天的情况都比较有把握。

另外是预测范围逐渐的精细化。比如,目前预测的最小范围可以精确到方圆九平方公里;在未来,可能会精确到五百平方米范围。

这小范围的预测无疑会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天气预报数据越来越精细化,实用性越来越强。比如说天气数据目前就在尝试与物流电商相结合,天气预报数据将在底层的算法上帮助人们选择最优化的配送路径。还有,天气预报也正在和金融业产生联系,衍生出了很多实用性的金融保险产品。像是航班延误,保险,大型户外活动保险等等。

总之,天气预报项技术,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许就像一百多年以前一样,各种技术组合在一起催生出了天气预报。而在不久的将来呢,天气预报又将和其他技术相结合,演化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成果,那也说不定。

19世纪以后,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先驱共同演绎了一部关于天气预报的科学冒险,是他们利用简陋的技术条件观测记录、假设求证、不断创新,最终让预测天气成为了现实。

到了今天,天气预报背后,更是有着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预测范围和精准度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在未来,他也很会应用在更多的领域和不同行业产生联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4799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