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播放乐曲《送别》和古筝曲《阳关三叠》。同学们,古代交通不便, 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通过诵读流传千百年的送别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和友人 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送元二使 安西》。【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思考题目的含义。
明确:解题——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注意强调“渭”字的读音和写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3.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明确:渭城的清晨下着雨,雨水湿润了小路上的轻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柳树嫩柳的颜色显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喝一杯酒吧,走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友了。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诗歌前两句,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清晨的细雨,微微润湿了的尘土,客舍旁边是青青的柳树。【板书:雨 客 舍】
2.展示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提问:作者为什么描绘柳树?
明确:“柳”字同音“留”,说明作者很想挽留朋友,舍不得朋友的离开。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远离故友,举目无亲。作为元二的好朋友,作者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板书:柳 故人】
3.小组讨论:最后两句诗中的“更”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诗人即将与朋友分别,劝朋友再多喝一杯酒, 其实是想让朋友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关心和牵挂,还有对未来的祝福。这样依依惜别的场景,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板书:依依惜别】
4.播放《阳关三叠》,全班配乐朗诵。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属于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对比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思考表达方法的不同,引导学生认真揣摩。
明确: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请大家收集几首古代送别诗,下节课一起分享,举办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请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首先,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在课前和课后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古代的诗歌,课前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王维的生平简介等。课后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各式各样的互动,引导学生想象送别的场景,体会作者心情。开展班级诵读比赛、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以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朗诵、背诵古诗,评选“诗书小组”“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最后,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图画、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更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了解文意,体会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谈你对王维的了解,并说说在小学阶段还有哪些送别诗。
【参考答案】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小学的诗歌学习中,送别诗还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诗歌朗朗上口,比如《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通过将情感的深和潭水的深作比较,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个“孤”字表述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都是广为传颂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