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孙旭光、黄安宁:我国气象技术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哪些有力帮助和服务?如何看待气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相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LCPS)副主任孙旭光、黄安宁。

记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极端天气频发,这给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和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哪些要求?

孙旭光: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和监测预警机制亟待完善。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制定我国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全面加强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关键区的综合监测,完善综合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综合监测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二是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科学研究,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着力分析和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规律,提高对极端气象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的认识。努力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度和服务时效;着力研究和开发面向特殊行业和部门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标准、技术方法,做好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的预评估,构建早期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三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及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监测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四是规范和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细化各种气象灾害特别是极端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强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重点突出和明确气象灾害的应急机制和措施等。

记者: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应对气候变化摆在了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气象技术的发展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哪些有力帮助?

孙旭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最大程度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出路。在能源转型的战略下,可以利用不断完善的气象技术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保障,比如搭建精细化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实时监测业务系统,建立无缝隙高时空分辨率的从短临到季节尺度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报业务系统并提升其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为电力部门提供精准气象预报以科学地对太阳能、风能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做好调度,保障电网平稳运行;提供极端天气预警,为电力部门采取应对措施提供更加充裕的准备时间,最大程度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记者: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是目前各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气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黄安宁:随着各种气象数据的逐渐增加、丰富和完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将气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会成为气象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虽然目前气象观测数据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但相对于人工智能模型对大数据的需求仍然不足;二是选择什么样的气象变量数据建立人工智能气象模型仍然是一个难题,需要进行充分的物理统计分析和物理机制与算法研究;三是人工智能模型即使能给出较好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结果,但它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途径来实现的还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必须要有相应的气象理论发展为基础和支撑。因为,我们认为气象行业的发展目标不仅要能给出精确的无缝隙气象预报预测结果,还需要不断揭示新的气象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及其相联系的气象灾害给出客观合理的物理解释和应对策略。

记者:根据《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动气象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向地球系统延伸、向全球范围拓展。这一部署的意义何在?会给我们的气象事业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黄安宁:这一部署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战略、普惠精细的气象服务体系,规范有序、协调发展的气象治理体系,提高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规划》也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六个方面的发展任务,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精密监测、加强气象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提升基层台站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对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保障能力。《规划》的完成将会让公众对气象服务有更好的体验,利用更准确的气象信息开展社会生产活动,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财产和健康风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4157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