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证报考条件」

[回答] 精神病人是可以结婚的,但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神病已经痊愈,病人能适应礼会生活和恢复正常作、学习。病人是否痊愈,应由精神科医师判定。另一个是一年...
职工故事|走近精神科医师:累并快乐着的“心灵捕手”

昨天(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心理健康的当下,与精神患者一样,精神科医生也不再神秘或遭人误解,他们正慢慢地走向公众视野。从业21年的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徐汇精中”)精神科医生吴宇杰告诉记者,“越干越有干劲。”

第一次进病房战战兢兢

吴宇杰是70后,2001年从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原本的志向是“朝综合性医院的内科发展。”这也是当时一批精神科医生“出道”时的情况,是这份职业首先“选择”了他们。

正式工作后,吴宇杰经历了一段并不短暂的磨合期,他坦言,个中滋味唯有自知。他向记者聊起第一次进精神科病房时战战兢兢的心情,“面对精神障碍的患者总是自己很紧张,有莫名担心,刚开始时与患者沟通也是小心翼翼的。”

随着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真切地与每一位病人互动,从家属方面得到的积极反馈,一名精神科医生将开启“有滋有味”的阶段。吴宇杰的体会是,怀着好奇心,真正地将每一位病人视为独立个体,“从专业的角度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他们也会回报以善意。”

治疗手段越来越人性化

二十一世纪初,普罗大众的心理知识还相当匮乏。吴宇杰清晰记得,“十多年前,曾被同学询问,精神病会不会传染?去精神科医院,是否会没病也能看出病?”这些现在看来可笑的问题往往当时真的被人信以为真。

反观现在,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已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就像身体会生病,人的心理也会生病,无需讳疾忌医,也不再有深深的病耻感。吴宇杰告诉记者,“在儿少精神专科门诊,看着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其实很多是孩子自己提出心情不开心,要到医院去看病。”24小时服务市民的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热度一直很高,“无论大人、小孩,他们在内心感到无助时会主动拨打这条热线找人聊聊,排解压力、寻求帮助。” 吴宇杰说道。

职工故事|走近精神科医师:累并快乐着的“心灵捕手”

(吴宇杰在院内培训会上发言。)

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十余年中,精神疾病的治疗理念与手段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曾经令公众触目惊心的电休克治疗早已改进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全过程,患者的感受都是相对舒适的,不再像过去,被人五花大绑地束缚在床上,一边在治疗,一边又导致心理创伤。

吴宇杰再举例,过去精神科医生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病症,“现在所有的治疗手段是关注一个人全面的恢复,将服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到最低,帮助他能回归社会、继续工作。”

立足社区服务市民

今年中秋节期间,“宛平南路600号”月饼继续走俏,吴宇杰也尝到了这款有市无价的月饼,“葡萄多肉味的蛮好吃”。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邻居”,徐汇精中也面对着挑战,身为副院长的吴宇杰说,“虹吸效应嘛,周边的病人可能会首选去市精中看病。”

当然,两家医院不存在竞争,彼此的功能定位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家区级精神卫生医院,更重要的是服务社区患者,“提高他们的就医便捷性,让患者服务体验感更好。”采访当天上午,吴宇杰接待了两位初诊患者,“总共用时1小时40分钟,因为客观条件允许,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患者聊聊病情,很多问题能问得更细些。”

徐汇精中的医护团队年轻富有战斗力。多年中,在医防融合机制下,张红、鲍丽、史霖、杜鹏、陈舒弋等业务骨干积极下社区,跨前一步,通过上门问诊的方式服务患者和家属,并对13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进行精神科领域的专业指导。考虑到普通市民对于心理疏导需求的逐日增多,多年来徐汇精中还为社区医院培训了一批心理咨询志愿者。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这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当然也特别需要精神科医生日夜不懈的努力。吴宇杰们还在持续前行。

(头图: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吴宇杰正在病区查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4123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