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在全民阅读的讲坛上,常常遇到在阅读上关心孩子远胜过关心自己的家长们。可是我发现,家长们与其说是在关心孩子的阅读,不如说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因为近些年来,在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下,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把阅读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让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们相应地关心起孩子的阅读来。
阅读力和学习力,哪个更重要?对此,我要把阅读力和学习力进行一番讲解,并建议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能力比直接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最好先去关注他的阅读状况。只要孩子的阅读状况改善了,喜欢读书了,有阅读习惯了,学习状况一定会有改善。
欧阳修有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是:“要使得学生变聪明起来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阅读。”江苏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说过:“提高孩子语文成绩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孩子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素养。”于老师就是按这个经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近来一个实例特别有说服力。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对全区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过一次测试。3000多名学生中,排在前17名的学生全部来自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所教的那个班。杨巧云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怎么就能在一所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里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呢?杨巧云老师说6年来她带领学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杨老师要求学生写读书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杨老师把一些同学写的日记给专家们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论关羽》,里面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这名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洋洋洒洒几千字让专家们大为惊叹。
艳羡没有用,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眼下就应当好好读起书来。事实上,许多学校和老师都在努力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提高阅读力来提高学习力,而且渐渐形成习惯。至此,我要把自己的一个观点提出来,那就是: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个观点是我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琢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请教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得出来的。
我们知道,在应试教育模式中,人们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看重的是他的知识能力,也就是记牢知识的能力,尽管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可是,如果认为学生只要记牢了知识答案就能对付考试,这显然是一个错误认识;如果认为学生多掌握一些答题的模式就是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显然还是一个错误认识;如果认为学生只要通过应试拿到高分就算完成了全部学习的任务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绝对是个错误。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素养哪里是靠死记硬背一些答案就能获得的?最重要的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阅读、思考、实践,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最后,我来说说自己对阅读力的理解。阅读力至少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三个要素,其中阅读能力应当包括阅读理解内容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知识的能力、联系实际乃至联想创新的能力。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岂不就此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了吗?倘若他在相应的年龄段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能够读懂应该懂的书,能够判断应该能判断的内容,又能具备联系实际联想创新的能力,那么他的学习力不也就具备了吗?
(原载《人民政协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