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有个古镇,拥有12.5公里的江岸线,曾是川南古山之一

文中图片拍摄于2003年之前,很多地方已经无法看到。感谢江阳老师的记录。

在泸州长江段的北岸,有一个拥有12.5公里的江岸线的古镇,这座古镇虽然在汉朝就已经有名叫做“汉皋”,(“汉皋”今天的理解一般认为是,汉口的别称。其实在汉代泛指水边的高地。)但是实际上它得名,要靠后得多。

之所以会被叫汉皋,其实指的是方山,或许并未涵盖它,因为方山临江,那个时候大约还没有方山的叫法。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当年古迹和庙宇还没有把方山的原始装点,随着历史的推进才逐步叠加进去的。而方山周边的人烟也因为山水的交错,不断更迭。

自然在川江上留下很多奇迹,泸州有头脊梁、二脊梁、三脊梁、猫屎(石)盘等据说是冰川时期的遗留下来的产物,假如真的是冰川时期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来自地壳的运动还是江河的冲刷。这些石滩的形成,又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翻天覆地。那些天然的石桥,和大小不一的石窝,据说是脱离了母体的石胆,留下的痕迹。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而这汉皋之地,就在这三道脊梁之间,属于同样的川江独特石滩地貌段,据说到了,明末清初时,新老泸州人在这里,又看到巨石相倚如棚,再根据老船工们的习惯,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石棚,自此大家都知道了泸州辖管的纳溪长江段,顺流到泸州城区会经过一个地方“石棚。”

这个就是石棚镇,大约20年前被改称方山镇,虽然老一辈习惯叫石棚,但很多人却对它开始慢慢遗忘了。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方山原来只是石棚镇境内的一座川南古山,也是佛道之地。曾经一度归属当年的纳溪县管理。后来又划归泸县,到今天属于江阳区。当年的石棚镇是一个出名的水码头,顺长江穿泸州到重庆、武汉、上海;逆流而上过纳溪至宜宾达金沙江流域;平常渡口有船定时贯通长江南北两岸。

来往船只、旅客都会在这里稍作停留、补给或者赶集采买的,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去茶馆喝茶聊天。因为这儿流行一种说法“到了石棚要喝茶”。茶馆沿石棚老街随处可见,特别是码头茶馆比比皆是。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长江从纳溪顺水而下到石棚镇,有三道有名的天然石道,被分别称为“头脊梁”、“二脊梁”、“三脊梁”。

长江水经过这三道“脊梁”的阻挡后水势变得异常澎湃,这水还来不及喘气就又被河心的大中坝一分为二,然后近南岸那部分水继续东流,而近北岸(方山镇)的江水迅速东灌下沉入地势陡峭的“虎背湾”,再溢流经过连纤子、白鹤滩、灰门儿石、(音,灰门儿:方格豆腐)乌龟石群在雷劈石附近汇合一条小溪,水势也由此逐渐减缓下来。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因此,当地人都相信并认为长江水流到这儿时是被摔醒了的,而在此处取来的水便是最适合泡茶的。这就是所谓的“醒水泡茶回味甜,浑水泡茶人发颠”。

很多人恐怕并不知道,也未曾感受过,这些特别的江茶文化。这里纯粹是天然和淳朴的结合,跟今天那些“千秋大业一壶茶”的高度不一样,也跟今天各种功夫茶,耍得眼花缭乱的茶艺功夫不一样,它喝的就是一种洒脱和接地气。

茶,来自故乡浓,水是家园甜,这两种的结合,哪怕是苦丁茶,三花茶都能喝得舒心。

泸州石棚镇没有了,如今新镇叫方山,追忆石棚饮茶文化和历史

而茶馆里迎来送往的南北旅人,也让古镇的热闹有了很多远方的故事与奇遇。

可惜,今天你一个也遇不到了。

今天的方山镇取代了过去的石棚镇,也让老街的印记变得模糊不清,石棚曾经有四道石头寨子门,今天也很难看到了。

但是码头的遗迹还在,老街的地下或许还能寻找到当年的条石,临江的石滩还能让我们惊叹,而江边的琥珀寺依然远离红尘去泡着江中,发宏愿度一切苦厄,或许还能感受石棚镇曾经的历史。

只是大约他们不明白,方山挨着石棚,但是方山是方山,石棚是石棚,合并不是融合,而是让一段历史彻底消失了,还没有了追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3779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