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玄奘曾不远万里来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印度)来求取真经,他在印度学习佛法15年,遍游印度各地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在他求学的那座烂陀寺(当时最大的佛教寺院)还是一片繁盛景象,有常住僧人4000余人。但是在其他地方,他发现在很多偏僻的地方佛教寺院已经荒废,寺庙残破不堪,僧徒很少。这说明当时印度的佛教已处于严重衰败的状态。
那为什么身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会在自己的发源地逐渐衰落甚至曾一度消亡或者也可以说是被印度逐渐同化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现在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印度教与佛教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其实印度教可以看成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分支,它因为继承了婆罗门教的神抵和基本教义,所以又被称为“新婆罗门教”。
而佛教那就是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摩尼创立,虽然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但却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反对婆罗门至上、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等。因此佛教在创立初期很受印度低种姓人民的欢迎。
因此佛教在某种程度上与印度教相对立。
第二、佛教的发展兴起
在佛教刚兴起的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与此同时,新旧思想的斗争也异常激烈,许多代表新兴社会力量的思想和宗教派别纷纷涌现,如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等。这些新兴的思想派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思想体系。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沙门思潮”,佛教就是沙门思潮的主要代表。
阿育王(剧照)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迎来了它的发展高潮。它不仅成为印度的一种主要宗教,而且开始向海外传播。阿育王甚至亲自派自己的儿子摩哂陀到锡兰岛传播佛教,获得成功,在那里建立起佛教寺院。此后,佛教逐步向东南亚、中亚以及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区传播,继而发展成一种世界性宗教。
但是在印度即便是巅峰时期的佛教势力也比不过印度教,印度教依然是印度本土最大的宗教。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相比于佛教,印度教则对底层大众更有麻醉性与欺骗性,主要的理论依据大概是只有这辈子好好遵守相关规定,接受高等人的剥削,来世才能成为更高种姓的人。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
例如,在八世纪下半期,孟加拉的农民因为不堪忍受剥削直接抄起家伙,要翻身农奴把歌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这场起义一直延续到九世纪中叶。封建主一方面使用武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则利用已在民间流行的印度教,并对其加以改造,来瓦解农民起义的意志,从这点看印度教比佛教更符合印度统治阶级的需要。
第三、佛教在印度衰亡的原因
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产生到11世纪消亡,在印度流行了1600年左右,甚至一度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一个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兴宗教,在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长期斗争中,为什么会败下阵来,最终被印度教所同化呢?
1. 佛教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分裂,损耗了佛教的凝聚力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去世100年后,佛教内部就发生了大分裂,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而分化出18个到20个部派,相互争斗不休。公元1世纪以后,佛教又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小乘之间相互斗争,大小乘内部的许多派别也在相互争吵,甚至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一个“密教”的教派取代了大乘佛教的地位,佛教在长期的分裂和内部斗争中,极大的损耗了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佛教在大乘佛教时期,其佛教理论逐渐变得繁琐、晦涩难懂
大乘佛教时期,佛教估计是为了装B,将教理发展到高深莫测、让人一看就感觉头晕脑胀的程度。尤其是瑜伽行派提倡的“八识”、“五位百法”等学说繁琐、玄奥、晦涩难懂。但问题是这些理论普通印度民众也不懂啊,既然不懂那我为什么还要信你们佛教?佛教的主要信徒是印度底层人民,佛教将理论虚幻化无疑是自断根基。
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发展,大量印度教徒转投佛教,这些人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大乘佛教。在印度教的影响下,也把佛祖释迦牟尼神格化,使他上升为神,同时还崇拜许多其他的佛和菩萨,与早期佛教无神论精神背道而驰。
3. 密教化的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
如果说大乘佛教实在断佛教自身的根基,那么密教化的佛教无疑是在自杀。到了密教时期,佛教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进一步向印度教贴近和靠拢。吸纳了印度教性力派的许多仪礼、咒术、咒语和神秘的崇拜方式。这样,就使佛教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区分,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4.后期佛教逐渐脱离民众
早期佛教高僧活动在民间,积极向民众传教,而后期佛教的高僧主要集中在寺院中,慢慢远离了民众。后期佛教的寺院,不仅从事宗教活动,而且从事经济活动。寺院占有相当多的土地,同时还经商放高利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导致上层僧侣的生活腐化堕落。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却在僧团的内部,教阶森严,上下级僧侣之间,待遇差别很大。
最为重要的是,佛教后期还承认种姓的划分,不允许下层民众加入僧团,并采用梵语讲经说法等等,因此严重脱离民众,使佛教寺院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 孔雀王朝的瓦解
在孔雀王朝时期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佛教迅速发展,在印度曾一度成为仅次于印度教的一种宗教。但是,随着孔雀王朝的瓦解,使得佛教丧失了官方的支持,许多王朝又重新信奉婆罗门教,毕竟印度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无疑是对种姓制度的挑战,这也使得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又逐步振兴起来。
5. 伊斯兰教的入侵
印度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挨揍与被入侵的历史,雅利安人、马其顿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等等轮番登场都来印度建功立业。
7世纪以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入侵印度,佛教、印度教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都是异教徒,全灭了就是。大量的印度教与佛教的寺庙被阿拉伯人烧毁,寺庙中的信众遭到屠杀,因此佛教与印度教在这一时期都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因为佛教的高僧与学者都集中在寺庙中,可以说佛教的势力都在寺庙中,,一旦寺庙被毁、僧侣被杀佛教就相当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而印度教存在的基础是在广大农村以及印度根深蒂固的种族制度。可以说每户村庄都有印度教的势力存在,可以说只要农民与种族制度还存在印度教就很难被真正灭绝。
印度教苦行僧
结语:
佛教最开始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兴宗教,反对种姓歧视,具有平等思想和无神论等精神,因此吸引了大量印度教低级种姓者改信佛教。而印度教则是婆罗门教的继承者是种姓制度的坚决拥护者,比起传统的婆罗门教却更具欺骗性。
但随着佛教与印度教长达1600年的斗争与融合中,佛教逐渐脱离甚至背叛了印度底层人民,使得佛教势力困在狭小的寺庙中,失去了印度底层百姓的支持。而印度教却凭借着强大的欺骗性,迅速取得了印度底层百姓的信任,最终同化了佛教。
看似这场争斗是佛教输了,但放眼世界佛教却在中国、东南亚等地蓬勃发展,一举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印度教却只能在印度国内传播。印度教与佛教之间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印度教与佛教的斗争中最大的输家是印度,随着印度教的不断发展印度种姓制度也不断稳固,最终成为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