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交上文旅“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文化引领风尚、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明显,为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新青海建设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文旅“答卷”。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推进

截至2021年末,青海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2个,10年来增加83个,累计演出4.2万场,观众2664.51万人次。青海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7个,比10年前增加14个。在艺术创作方面,青海立足省情实际,挖掘本土资源,创作了一批高质量舞台艺术作品。先后创作推出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民族舞剧《唐卡》《格萨尔王》、现代京剧《生如夏花》《七个月零四天》、花儿风情歌舞《阿哥的白牡丹》、平弦戏《绣河湟》《魂系金银滩》《拉面哥变奏曲》、儿童杂技剧《精灵战队》等大型优秀剧目。民族舞剧《唐卡》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原创少儿京剧《藏羚羊》创造“十年演千场”的奇迹。

青海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将优质的文化项目送到百姓面前。文化进村入户、文化惠民卡等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组建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10年来,全省群众文化机构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02万场次、服务3935.7万人次,为50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员,2019年举办的青海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成功创建西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青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可移动文物312793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3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传统村落123家。

近年来,青海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全省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进“考古前置”,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30余项;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青海革命文物和石窟寺调查工作,公布青海第一批37处革命文物名录;喇家遗址、热水墓群考古发掘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10年来,青海博物馆体系不断优化,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共39家。其中,文博系统内国有博物馆24家、国有行业博物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11家、纪念馆2家。“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江河源人类史前文明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入选国家文物局重点展览项目,“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非遗焕发新光彩,

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河湟刺绣、贵南藏族刺绣、青海花儿、热贡艺术……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千百年来的传承凝聚着一代代青海人的勤劳与智慧。青海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61项、代表性传承人3160名,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非遗项目238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人。

10年来,青海各级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千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到3000万;分类保护和系统保护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海西德都蒙古族、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更加有效;设立3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带动约5万名群众及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10万,人均月收入约2300元;以“十个一”为重点,扎实推进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出台《“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青绣“八个一”工程,30万名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

10年来,青海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青海接待游客39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49.9亿元,同比增长20.7%。目前,青海培育文化和旅游企业9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5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84.6亿元。

10年来,青海持续打造“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品牌,全面展示了青海文化、青海魅力、青海韵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青海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制定出台《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普查资源16146处;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阿咪东索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景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推出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25座,修订出台《青海省旅游厕所管理办法》。

文旅融合,

以文塑旅让优势叠加

在7月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展台以“大美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题,设计青海自然风光、非遗传承保护、地方特色美食及精品旅游线路板块,千余件青绣、唐卡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品以及文创产品、旅游商品亮相展会。

近3年来,青海出台文旅政策30余项,累计实施文化旅游及涉旅项目14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726亿元。2020年,青海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更加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主动谋划推进重大工程项目;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出版《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青海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2021年11月3日,青海省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提出了“优化发展布局、丰富产业体系、完善设施服务、保护资源环境、加强宣传推广、实现共建共享”六大重点行动28项具体措施。今年2月,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任务分工》,明确工作举措、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确保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落地见效。(刘源隆)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3147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