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曾庆存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一辈子“算计”大气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潜艇专家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右)合影。(图片来源:中新网)

人物小传:曾庆存,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该学会最高荣誉)。曾庆存院士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

2020年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揭晓了2019 年度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曾庆存就是其中一位“2019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

曾庆存院士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 ——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

如今,我们早已告别肉眼看天的时代,看天气预报已成为每天必须,也给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院士创造的这套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何为数值天气预报,即根据物理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入大气状态初值和边界条件,用电子计算机作数值求解,预测未来天气。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曾庆存院士创下了多个“首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半隐式差分法”,首次成功 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首次实现了稳定、高效获取大气温度和水汽的三维分布,极大提高了对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 研制我国首个气候系统模式和国际首个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其中“标准态扣除法”、“平方守恒格式”等均为国际首创,实现了气候系统的完整自洽耦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一辈子“算计”大气

曾庆存院士关于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手稿。(中科院大气所 提供)

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的高度关注以及社会对环保执法“ 一刀切”的争论,近年来,曾庆存院士将目光聚焦在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的研究上。

生态环境部禁止环保“一刀切”正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在大气污染防治执法中影响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那么,如何界定哪些属于应该被优化减排调控的企业呢?事实上,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根据NARS溯源统计结果,大气污染基本满足“二八定律”,即大概20%的排放 源导致 80%的污染,这20%左右的排放源所对应的企业在产生大气污染时段就是需要减排限排或错峰生产的企业。由于缺乏科学手段,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简单粗暴的执法手段,严重影响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初衷,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曾庆存院士 早在1996年提出的“自然控制论”就从理论上指明了科学思路 ,并于 2017年深入研究 了 大气污染优化控制理论难题,为中央要求环保执法禁止“ 一刀切 ”提供了科学理论。 该理论于 2018年5 月在《中国科学》发表 。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上,曾庆存院士曾系统阐述了该理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一辈子“算计”大气

曾庆存院士在 第二十五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技术大会上做报告。(中科院大气所 提供)

“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很大动力”。曾庆存院士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为此,他亲自担任技术总顾问,多次指导蓝华研发团队将该理论应用于全国空气质量高分辨率预报与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NARS,简称“呐思系统”),指导研发了NARS溯源系统,一方面,分别从源到受体和从受体到源对 大气污染全过程进行分析,厘清大气污染成因,找准大气污染主控因子;另一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高精度预报, 对预报结果同步进行来源解析,追溯导致大气污染的具体排放源及其贡献率,精准溯源结果可追溯到区域、行业、街道和重点排放源,时间分辨率可到逐小时。在此基础上,为大气污染应急控制制定科学减排限排方案,提供基本科学依据,为禁止环保执法“一刀切”提供了有效手段,有效避免经济损失,提升政府执政能力 。

从事大气科学研究近60年,曾庆存院士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最迫切的重大需求,将国家使命熔在骨子里,先知先觉,总在发现未来重大需求中 的 最难科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2878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