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生生不息,思想可以穿透时空。
这里有一群浪漫的灵魂,汇聚龙江儿女的文思才学。
每周日龙海网官网推出《文化龙海》版块,
让我们用文字相约,不见不散。
福建省龙海市港尾镇境内的太武山海拔560米,这在闽中一带算来不甚高,相传却是闽中人类的发祥地,它面向汪洋的东南海域,背后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此地理更加突显太武山的挺拔巍然,山峰耸峭。据《漳州府志》记载:“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坛,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说荒远。但列仙传称:皇太姥,闽人婺女之精,而闽越负海名山多太姥者”。
闽南方言“母”与“武”同音,在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曾历过“母系社会”的人们过着只知其母不明其父的群婚生活,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要比男性高得多,女性拥有部落间最高权威者被称为“老祖母”,后辈又称“太祖母”,如此不难分辨太武山名由来的真假。山上的“太武夫人坛”就是子孙后代为祭祀这位闽中人类始祖母而专门设置的祭坛。又因开天辟地就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遥遥相望,且方位以南,故而唤为“南太武山”。一南一北鼎立相望,是为姊妹山。
”
既是“母”那便是根所发之源地,是为一生牵挂的标地,这座为母性笼罩的山被闽中人视为家的根基,漂泊海外的同胞乘船漂洋过海时总是站在甲板依依遥望,直到南太武山消失在视线里方为真正离去,回乡时也是以遥遥望见南太武山为回家的第一站,寄家书更习惯在信封上冠以“中国南太武山”,后面才续上详细的家庭地址。早年,山顶还有一座南宋淳熙年间所建的四方形七级高的“延寿塔”是游子们心中的航标灯塔。
怪石嶙峋的南太武山以黛色为肤,再加之解放军驻守,这里一直是未被开发破坏的处女地,原始生态的完整也使得许多名贵中草药在此得以繁殖。记得小时候,家乡农民经常在粪池里蓄粪,适时挑到菜园里浇果蔬,浇过后如果遇上雨后晴天,粪肥便会在阳光蒸发下产生一种细菌,一旦侵袭了人体,便会搔庠难耐,进而感染溃烂,每遇这情况,乡亲便会扛上锄头迢迢赶到南太武山上寻找唯一在此存活的红铃草,以解治病毒。
我读书期间,同学七人一行结伴上山,于半山腰迷路,在密麻的树丛、菅芒中摸索到天黑也没能下山,在山上过夜我们偶遇两位采药者,幸亏了他们的干粮救济那一夜方能在半饥中挨过。当然,他们不是迷路者,是常年在此采药的露宿客。
名贵的中草药“香茹”便是南太武山上的品牌植物,它具有清热利湿,治中暑吐泻、痢疾、湿热浮肿之功效。相传宁祥兴元年(1278年),宋帝(曰丙)兵败渡海南逃崖州,途中船队曾在太武山下停靠。当时适逢炎夏,皇上中暑发烧不退,侍从太监就地采来一把香茹,熬成药汤,皇上喝了几口,顿觉浑身清爽,暑疾痊愈,遂命将剩余的药草拿回山上种植。从此“太武香茹”便“香”名远播。
南太武山除了储存太武夫人于此繁衍人类、宋代亡国少帝曾逃难于此的传说以外,相传古代它还是军事要地,据《海澄县志》载:“巅有石城,称建德城。”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路博德将军率领汉兵数万,攻入南武,南越王赵建德率数百人与丞相吕嘉夜由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筑建德城屯兵,长期扼守,今城虽不复存在,遗址残垣仍留。
未遭毁之前南太武山上有二十四景,每一个景都是一个故事的“硬盘”。“飞来石”是山上显眼又奇特的一块巨石,它落地安稳却时时展着不安分的“翅膀”准备飞翔,卡在石头表层的海蛎壳早已石化,石面上刻有“眼底东京”四字,说是从“飞来石”上朝东远眺,可见东京风光,有诗云:“此石不知从何来,雄奇突兀自成材,亭亭玉立云霞外,疑是严陵一钓台。” 距“飞来石”不远处的石面上镶印一个长约90厘米的巨大足印,这便是吸引无数游客的“仙人迹”,相传当年八仙于此下凡,铁拐李右脚踩出这个足迹,左脚则踩在东岳山的一块石头上。
顾名思义的“安乐窝”处于叠岩深处,所谓“安乐”并非住着舒适而是安全无患之意,相传这里是历代战乱,村民选择躲避的洞穴,洞深一丈有余,宽五丈有余,上覆一块巨石板,洞中通风性极好,四周又竹柏苍郁,十分安全隐秘,若不是洞口的“天然安乐窝”五个大字提示,游客还真不好发现它,望着它,我更愿意相信曾有仙姑道士在此修行。
从山麓沿石径而上,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腰,能见到一块光洁平净的大石板,石上面的“浴仙盆”三个大字与三口大小不等,形似浴盆的石窟一起映入眼帘,较大的石窟直径两米多,深约30厘米,盆中池水清澈晶莹,传为八仙云游时沐浴之处。距“浴仙盆”百余步,就是“石眼泉”,泉在巨石中间,泉眼的直径8厘米左右,四周明明无泉源,却有一条直泻而下的流水痕迹经年不曾模糊。“石眼泉”旁的岩石下,山象被劈开似的出现一道峡谷。谷间奇石林立,两块兀立相依的石头被当地人民戏称为和尚背尼姑,俗称“弥陀石”。沿途直上,必经棋盘石、日月石、象径、石屏等景点。
值得驻足一解的是山腰间的许多崖刻,都是古代名将畅游于此的题刻,其中有明万历壬寅(1602年)仲春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游击将军陈一斋、浯屿水寨总督沈有容三位爱国将领同游南太武山时写的《同连江陈一斋宣城沈士弘登太武山》的七律:“立马闽山第一峰,海山无际豁心胸。身凌霄汉星堪摘,界限华夷户可封。蹑蹬喜寻仙子迹,登台羞问宋王踪。千年光景百爵酒,兴尽归来月满瞳。”左边岩壁上是陈一斋题的:“临风清潇共徜徉,东望沧溟思渺茫。古塔嵯峨云不散,故宫寂寞夜偏长。岩头荒草埋仙迹,春尽飞花满佛床。偶尔开尊问卫霍,伫看雄剑挂扶桑。”与陈一斋题刻并排的是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题的:“携尊登眺兴偏浓,景物清怡日色溶。波浪千层翻地轴,风云八阵结天冲。塔边残垒空芳草,泉上悬崖有老松。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三位爱国将领歌咏了祖国山海风光的同时又抒发了誓保祖国疆土的万丈豪情,其武将的雄魂伟魄凛凛可见。
沿途上完石阶“福兴寺”便遥遥在望了,寺内供奉三宝佛,古时曾有修行的僧侣,现虽为当地人掌管,却是香火鼎盛,远近香客络绎不绝。从“福兴寺”经“烟霞石”直上便是山巅,“太武名山”四个大字与山一起雄壮并存。在传说的渲染下再加上“福兴寺”的佛光普照,南太武山总让人深感神圣。
明末诗人张士楷留过一首赞美诗,即:“闽天不长闽海长,狂澜直欲翻闽漳。诸山迤逦障不住,太姥屹立成堤防。”晴天揽胜,雨霁便成仙境,这便是南太武山适合且值得抒发胸臆的“高处”,登高远眺,天高水长,万顷碧波与天色难分,海面岛屿星布、渔舟点点,近处沃野绵延、村舍错落,丘陵果园不计其数,亦山亦水亦生活,人间在这里是清澈的,生活在这里充满诗情,太武夫人的薪火传于此,燃烧于此,兴旺于此。
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力发电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的发电方式之一,地势较高的南太武山脚下的平原成了风车王国,也成就了一处最佳婚纱拍摄基地。不是所有的山都只能静守一隅,山不过去,你过来,青山绿野的南太武山脚下的田园民居现在遍布人迹,是都市人节假日休闲的最好去处。
风景不会走丢,但它逐渐老去便成了古迹,寻访一趟南太武山,旨不在追寻仙迹王踪,只是很偶然地发现登高俯视时有另一种心境!
作者简介:
文雨:原名宋丽敏。中共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人,1978年10月出生,擅长散文及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种报刊并被收入多种读本。
文稿征集
★即日起,我们面向社会大众征集文化龙海版块原创的优秀文学作品。
★只要你热爱文学创作,文辞优美,立场正确,都欢迎来毛遂自荐。
★投稿方式:发送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lhwgwwx@163.com,也可附上与作品相关的照片,并附上自己的个人简介和联系方式。
W
onderful review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龙海网官网
作者/文雨
图片/美丽龙海摄影大赛,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林心蓓(实习)
责编/欧娟娟
总编/王键
监制/林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