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气候响应的“记忆”是人为引起的还是自然机制的结果?

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庆祥团队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回答了当前众多气候变化方面的热点问题。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差异?气候的“记忆”如何影响区域气候?

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相关文章(图片来源:《自然—气候变化》官网截图)

100多年来,中国区域比同纬度、范围相似的美国区域气温升高速度更快。一些研究者倾向于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中国区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或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最新的研究显示这种解释明显缺乏有力的观测和模拟证据。

研究指出,气候响应的持续性差异,或者叫气候响应的“记忆”,会导致区域性变暖产生不均衡。

气候响应的“记忆”是什么?区域气候的变化是人为引起的,还是自然机制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原因占比有多大?

气候响应的持续性

目前,有关气候响应持续性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以天气的持续性为例:如果最近一段时间的温度都比较高,那么明天或未来几天高温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这就是天气的持续性。而气候的持续性与天气的持续性有些类似,气候持续性是海洋和大气耦合影响的结果,并且在某个年代际尺度或者更长的世纪尺度上得以强化。

李庆祥团队发表的文章对比了一百多年以来和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和美国的气候响应的“记忆”。研究发现,无论百年尺度还是千年尺度,中国的平均温度“记忆”都显著强于美国。

中国和美国虽然纬度相近,面积相近,但是二者的地理位置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西边主要是内陆,而北美的东西两面都是海洋,因此更容易受到海洋主导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调制,而中国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少,所以中国的平均温度“记忆”更强,温度下降较慢,长期的“记忆”使得中国区域气温升高的速度要快于美国。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差异?气候的“记忆”如何影响区域气候?

中、美两国区域气温变化的外强迫信号(图片来源:受访者)

引起区域气候变化的因素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可以大致归类为三种,自然强迫、人为强迫,以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自然强迫指的是火山、地震、太阳活动等,人为强迫主要指的是温室气体、气溶胶等人为排放;自然强迫与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属于“自然因子”。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庆祥表示,长期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但在造成气候短期震荡方面,“自然因子”的表现也很突出。例如,19世纪以来几次历史罕见的火山活动导致了全球大幅度的降温,有些降温影响甚至会持续多年。而在年代际、多年代际尺度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可能还会导致全球或者区域的温度出现加快或者是增速减缓。许多研究显示,大西洋的多年代际震荡与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但李庆祥也表示,一些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也不一定完全属于“自然因子”,例如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也是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甚至还有研究者认为,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实际上是火山的周期性强迫造成的。

因此,要完全分离影响气候的人为因子和自然因子是十分困难的,但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将人为因子和自然因子尽量区分开来,以便于更好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如何确定人为因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对气候变化进行归因时,一般会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实验方法,对于气候变化是数值实验,二是因果推断的统计方法。但目前第二种方法还不是非常成熟,因此主要仍采取模式模拟的方法探究气候变暖的原因。

当前对气候变暖进行归因的主流方法,主要是采用多个地球系统模式,利用长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和相应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火山、地震、太阳活动等自然强迫因素,那么模拟出来的气温结果和实际观测的气温结果差距很大,根本无法再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变暖现象,说明自然强迫并不是近50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将人类活动因素加进模式后,模拟出的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证明人类活动是温度变暖的主要原因。

李庆祥表示,加强对全球变暖区域不平衡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更好治理全球变暖问题,特别是在提醒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国家,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每个国家都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另一方面,研究显示,我国气候更敏感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更要提前行动,谋划好应对措施。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编辑:潘雨薇 杨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2761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