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的尊称「对他人最高的尊称」

[最佳回答] 自己的谦称:对长辈或有修有德之人,可自称为末学、后学、晚生、弟子、学生等.对别人的尊称:首先应注意对出家师父不能直呼其法号,比如师父的法号为“...

我们常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像这样的人际交往中,免不)双方之间的互相称呼,这其中体现了一种交往中必须遵守的礼节,也就是标请礼俗

家人的称呼——

见面要称呼,不怕认错,就怕叫错!叫错过的请举手——

从前有一家人,儿子是个傻子。一天,父亲要出门,临行前交代傻儿子说,“我上山和老和尚下棋了,你妈去庙里进香了。等一会儿你岳父来了,他要是问你,令堂大人去哪里了,你就说,我妈去庙里进香了;要是问令尊大人去哪里了,你就说去山上和老和尚下棋了,早则日暮,晚则与老和尚同寝;要是问咱家这是幅什么画呀,你就说是唐朝古画;问这旁边挂的是什么宝贝呀,你就说是传家之宝。”傻儿子说自己记住了。不久,岳父果真来了,就问傻子:“令尊大人去哪里了?”傻儿子说:“令尊去庙里进香了。”岳父又问:“令堂大人去哪里了?”傻儿子说:“令堂去山上与老和尚下棋了,早则日暮,晚则与老和尚同寝。”岳父气坏了,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傻子又接着说:“这是唐朝古画。”岳父气急了,说:“我看你像个活宝似的。”傻子不知所以,又说:“这是传家之宝。”

这个傻儿子就是没搞清“令尊”“令堂”的意思,才惹岳父大人生气的。“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对别人的父亲的尊称为令尊,母亲则是令堂。傻儿子说岳父的母亲和老和尚睡觉,岳父怎么会不生气呢?“家”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则用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等。向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也可以是家严,母亲则是家慈。傻儿子要是说:“家慈去庙里进香了”,这样就合情合理了。

谦称与敬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盛行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相互间的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谦称都是用表示自己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不好的字眼才能表示自己的谦虚。“愚”,是说自己不聪明;“敝”,是说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如别人;“鄙”,是说自己学识浅薄;“卑”,是说自己身份卑微;“窃”,有私下、私有之意,是说自己冒失、唐突;“臣”,是说自己身份不如对方高;“仆”,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就含有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李密《陈情表》中也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都是对朋友或上级很谦虚的说法。即使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会谦虚地称自己“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就要恭敬、客气、有礼,使用敬称。敬称多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词语来表示。除了上文说到的“令”,还有“惠”、“垂”,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顾、惠存、垂询;“赐”,指自己所受对方的好处,如赐教;“请”,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教;“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足、高就;“贤”,称呼平辈或晚辈,如贤弟;“奉”,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还、奉陪;“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如先考、先妣。

对帝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陛,就是官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帝,就告诉在陛下的侍者,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帝。

一些谦辞和敬辞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当中,比如阁下、先生、高寿等,这正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大事记:公元前221、秦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朕”从此成为帝的自称词。

小百科:作揖

“作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基本姿势为双手抱拳前举,在与人见面时可表示尊敬、周武王时期、楫礼已经大行于天下了。据《周礼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楫、时楫、天楫、旅楫、劳三楫之分。土楫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抵手向前平伸,天楫是拱手向前伸而稍上举;特楫是一个个地作楫:楫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楫是对众人一次作楫三下此外,还有长楫,即拱手高挙、自上而下向人作揖——中国民俗。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u0002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274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