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作文「清明祭祖作文700字」

清明节的祭祖习俗作文700字(精选16篇)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在离老家...

崔玉堂丨清明祭祖

原创 崔玉堂 山东金融文学 2022-04-04 00:00

清明节就要来临,时不时想起已离开四年有余的慈祥老父亲,想起十三年前的清明节,他带领我回故乡祭祖的往事。

清明|祭祖

摄影丨张宜霞

2009年清明节前的五六天,八十七岁的老父亲在午饭间谈到想回老家菏泽市成武县给我的祖父上坟。我说济宁到成武100多公里,这么远的路,您能吃得消吗?老父亲说:“多远我也想回去!我要去给俺的父母上坟。”同时又流露出回老家还要见见多年未见的同村的同辈兄弟和伙伴。

老母亲也积极响应父亲想回趟老家的愿望,她虽然是烟台蓬莱人,但她跟随老父亲一生,对父亲的老家也挺有感情的。她开始忙乎将我们姐弟们的孩子们穿不下的衣服挑选后,准备带回老家给堂兄妹的儿女们。看着他们迫切的心情,我最终决定陪伴父母回老家一趟。

一路颠簸行驶,经过两个多小时,我的车终于停靠到村边。父亲急切地下了车,这时就有几个人围了上来,相互握住手不放。此时老父甚是激动,叫着他们的名字,叨叨着乡音,自顾自投入到浓浓的乡情中,都忘了我和母亲。直到我在旁插言问他:“我该如何称呼啊?”老父这才注意到我们的存在,把他们一一介绍给我。

当大家坐下聊起家常时,老父亲时不时问起“阴阳三”、“铁公鸡”“小荣”“二小子”等人的近况。从对孩时伙伴的称呼和对他们的牵挂,看的出老父亲脸上露出的留恋故乡、童心未泯的笑容。他所提到的这些人均已是七、八旬的老人了,听说还有健在的亲戚或小伙伴,他就兴高采烈;听说有不在人世间的,他就神情黯然,嘴里念叨着:“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老母亲还是牵挂着家族中儿孙辈们的生活,询问了大家地里的粮食收成和进城打工收入情况。猛然间想起带来的装满汽车后备箱七八个整叠有序的包袱,叫我一一拿出,跟随她送到我的堂兄、堂姐、和两个堂弟家中。

我背着沉甸甸的包袱看着走在前面步履蹒跚、已是满头白发,微微驼背,但穿着干净利索的老母亲,想到她的多半生也是艰辛地带领我们四姐弟度过。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家中只有我父亲每月三十多块钱的收入,难以糊口,她常常在深夜纳鞋垫,缝棉袜,逢县城集贸大会,天不亮起床赶上两三个小时到集贸市场上偷偷地卖掉鞋垫、棉袜,换回一两块钱的零用钱。含辛茹苦的操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条件好了,就又开始记挂着老家的亲戚了。

在两个堂弟媳的陪同下,我们到了村南头。远远地看到在郁郁葱葱的麦田里,有几个高高隆高出的黄黄的坟茔,甚是明显。老父亲提醒大家不要踩到麦苗,于是大家跟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往里走。

在坟茔前,母亲摊开事先准备好的已剪成大铜钱般的草纸,点燃时,父母的眼角都已湿润,开始呜咽着,我看见父亲弯弯的肩背这时更加显得沉重。坟茔前父亲跪下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念到:“爹、娘,我给您们磕头了,给您们送钱来了......”我在旁帮助父母烧着纸钱,父亲用铁锹谨慎地在较宽的麦垄间撮些黄土放到祖父的坟上,随后又将铁锹递给我,说到:“你也给爷爷上上坟吧,但不要伤着麦苗”。我认真地给爷爷的坟上添土整型,眼角湿湿地怀念起我的爷爷,爷爷的慈爱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孩童时,我用小手抚摸爷爷花白的胡子,爷爷把我揽在怀里,用他那宽厚的、常年劳作留下老茧的手将我一双胖嘟嘟的小手紧紧裹在一起,眼睛乐成一条缝的慈爱情景;我上学前,坐爸爸的自行车横梁回老家来,去村南找为生产队看菜园的爷爷,爷爷领我摘西红柿和粗老发黄的黄瓜,吃在嘴里又酸又甜的感觉;我参加了工作后,出差到三叔家住的鱼台县城,去看望爷爷,看到此时的爷爷在大街上推着童车在照看他的重孙,那是子孙绕膝的幸福场景;2001年的12月12日爷爷寿满天年,享年96岁。当殡仪馆工人将爷爷的骨灰端到儿孙们的面前时说:“这老爷子心境好清净,骨灰中一点黑色的杂物都没有”。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滴到了用丝布裹着的骨灰盒上……

给爷爷奶奶上完坟,父母又分别给大爷爷、二叔和青海叔烧了些纸钱,我用铁锨撮些土认真地给他们的坟添土整型。青海叔的坟是新坟,是前不久从临近的村庄坟地迁来的。青海叔是大爷爷的唯一的儿子,从小就出门给东家打工扛活,解放后,由于大爷爷去世的早,青海叔也就没回老家,一直跟着东家打工成为一家人。青海叔一生一人生活,无儿无女,为人正直厚道。我听父亲讲过青海叔的一个故事:在他73岁生日的那天,青海叔无聊的到河边闲逛,猛然间一条3斤多重的大鲤鱼从河中跃出,跳到他的跟前,青海叔毫不费力捉到了它,带回家过了个丰盛的生日。我听后很为青海叔感到欣慰,同时心中又有些酸酸的疼痛。对此事,父亲一再强调:这就是好人有好报的结果。

这次跟老父亲回家乡祭祖的往事,对我触动特别深。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我的姓氏,找寻“我从哪里来”。“我从那里来”这是哲学问题,也是历史问题;这是血缘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记住祖先、铭记历史、传承文明,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后来我去北京出差,在工艺美术大厦“祖堂厅”买了《姓氏家祖》的书籍和祖先的画像及祖风家训。我的先祖写下的祖风家训是:一要懂得生活贫乏是好事;二要懂得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

谨以此奠怀慈祥的老父亲。

清明|祭祖

作者简介:崔玉堂,男,出生在孔孟之乡曾子故里,从事金融工作40余年,现工作在农发行济宁市分行。山东金融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金融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济宁市金融书画协会常务理事、济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明德爱心助学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在中央党校纪念建党90周年诗歌征文活动中,诗歌《五指峰的记忆》荣获纪念奖。

主办

山东金融文学

山东金融书画院

编审:贾善耕 柴洪德

主编:林 毅 副主编:刘素萍

复核:李会启

投稿须知

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是以金融作家和各界文学爱好者为主体的公益文学交流平台,得到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赞誉。为进一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形式,扩大各位向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所投稿作品的阅读量,逐步增强作品影响力,规定凡向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邮箱发送的文章,编辑有权选择性转发到齐鲁晚报·壹点号或其他平台,无需另行告知。不同意此项约定者,请在来稿文章结尾另行注明,否则视同同意此约定。同时,审稿编辑有权根据有关法规对来稿的不当用语和标点在不违背作者基本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删减或修改,最终决定是否采用。除特别允许,本公众号只刊登原创首发作品。特此告知。

山东金融文学

壹点号 隐竹山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2633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