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永祖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将各国纳入了统一的供应链、价值链,全球也形成了一张大型的上下游企业组成的网络。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已经深度的嵌入到这种网络中,其主要的标志就是进出口得以快速增长,中国从世界各地大量进口矿产和能源以及各种零配件,然后组装成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由此中国也成为了直接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全球十大港口中有七个是中国港口。可以看出,贸易的紧密程度可以反映国家之间供应链的紧密程度。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东盟一直是中国排名靠前的贸易伙伴,所以中国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紧密程度也最高。比如,2019年华为从日本、韩国、美国的采购额都在百亿美元左右,可以看出,华为作为一个大型跨国企业,跟上述三国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供应链关系。
根据海关发布的进出口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同时,东盟代替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为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外贸总值的14.9%。作为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总值分别为1.23万亿元、9584.6亿元,分别下降6.6%、12.8%。另外中国虽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0.9%,实际上如果去掉东盟十国,中国与另外54国的贸易额实际上还下降了3.3%。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疫情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了,中日贸易额下降2.1%,也强于整体水平,中韩的贸易数据没有公布。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供应链合作紧密程度在提高,也就是说,供应链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如果看到整个国际贸易在处于下降趋势的话,实际上东亚供应链区域化趋势是非常快速的。
当然,供应链区域化趋势早就存在。随着中国劳力成本的提高,一些企业开始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各国,但是这些工厂大都跟国内保持着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同时,中国自身作为一个超大型市场,产业链本来就比较完整,随着中国科技能力的提高,原来需要到欧美购买的产品,也开始部分的用国内的产品代替。这里面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汽车产业,越来越多的配件都可以在国内生产。
这种供应链区域化以前仅仅在东亚表现的比较明显。又因为本次疫情对东亚国家整体上受影响程度远小于欧美国家,因此客观上促进了东亚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不是随着疫情结束后,这种特征会再次淡化?
实际上供应链区域化不仅不会淡化,很可能会在世界其它地区也将体现出这种特征,其中主要就是北美和欧洲。今年3月份,欧美疫情爆发初期,其证券市场经历了大幅波动,美国更是在一月之内四次熔断,世所罕见。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在没有疫苗、特效药的情况下,无法确定由于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对大型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跨国企业才第一次意识到全球化存在致命缺陷。以往虽然也发生过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到了供应链的稳定,但是那都是在局部,并且受到影响的周期是可以预判的,而这次,人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毫无所知,并且据科学家判断,类似冠状病毒有可能长期与我们为伴。
因此,跨国企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而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将尽量多的供应链环节聚集在一起,就像中国这样,形成区域化的供应链中心,就不再担心由于物流出现问题导致的供应链价值链中断。
而这一趋势也与欧美部分国家出现的保守主义遥相呼应,最终使得这一趋势呈现出加速迹象。因此,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出现三个供应链聚集中心,也就是东亚、欧洲和北美。而这三个地区也成为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中心。某种程度上,这三个中心将是竞争的关系。这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区域化发展。
这是否是一种逆全球化?可以说是。因为人们已经发现,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存在很多问题,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却损害了社会效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分配不公,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区域化趋势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各地的禀赋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区域内地理、文化相近,协调更加容易,实际上产生的社会成本要低。
所以,从这种发展趋势看,企业和国家都应该把周边战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疫情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必然对一带一路造成了影响,部分项目进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说,世界呈现出三个经济中心,那么“太平洋足够大、亚欧大陆足够阔”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世界发展会更加均衡、更加和平。当然,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心态肯定需要调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