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去送外卖了,不稀奇。
但是《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短短一天这篇文章就可以成为百万爆款。
一个大学生吐槽自己一无所有,没人会大惊小怪。
可一旦有人发帖说《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全网立刻沸腾起来。
讨论大学生的话题那么多,能爆的却只有一种:主角是985或者211的大学生。
站在金字塔尖,带着名校光环的那一小撮人,永远是头版头条津津乐道的唯二对象。
但站在他们身后的阴影里,其实还有2800多所双非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院校大学生们模糊的面孔。
作为这场残酷竞争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
考上二本的大学生,都是什么人
高考发挥得好不好,有一条绕不开的标准,叫“一本线”。
过了这条线,你才有资格被“重点大学”录取,戴着“985”“211”的光环,走向社会巅峰。
但在中国,大部分省市的一本上线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却可以有50万甚至100万。
也就是说,如果高中不是衡水、毛坦厂这样的“高考工厂”省重点,一个班50个同学参加高考,最终只有不到10人能进入所谓的“好大学”。
剩下只够上二本、三本甚至专科的普通学子,往往出生在哪里,就在哪里读完了大学。
这些学子身上往往背负着这样相似的命运甚至是出身。
“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没有“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顶流资源,也缺少“小镇做题家”的天赋或技巧,但他们依然有可能是家中三代的第一个大学生,又或者是偏远村庄里的唯一希望。
都说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实际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有一个与教育资源相关的著名理论,叫做“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
它认为,只要优势地位群体有能力动用经济、文化、社会和动机资源去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教育扩招的红利就不会留给底层的大众。
举个例子,大学扩招前,城市家庭子女获得本科教育的机会是农村人的3.6倍,而在大学扩招后,这个数字上升为了6.3倍。
对于大多数农村考生和小镇青年而言,二三线城市的二三本学校,既是他们的出路,也是他们的归宿。
二本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每一个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都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一句:“嗨!未来可期”。
但对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未来和他们的期待,真的不太一样。
大部分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国内外升学率都能达到40-50%以上,但在一众二本学生当中,这个比例普遍不超过20%。
一项针对北京某重点高校的社会调研显示,相比学业表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更具主导作用。
选择继续进修的学生,往往父母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家庭经济条件也无需太多顾虑;相反,毅然决然选择工作的学生,则往往是出于经济独立和反哺家庭的迫切需要。
但是,对于来自普通家庭、就读普通学校的普通二本学生而言,这薄薄的一纸文凭却不能带给他们太多期待。
打开百度、阿里、腾讯、麦肯锡等等热门企业的校园宣讲会行程,你根本看不到一所非重点大学的名字。
为了能杀出870多万毕业大军的层层突围,这些卑微的二本学生连喊价都不敢喊得太高。
国内某招聘平台做过一项数据统计,“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平均在8000-10000以上,相比之下,非双一流高校的应届生只敢要5562元,算是他们的一半。
然而,这样可怜的薪资愿望,也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才有机会实现。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对于高考成绩无法够上重点线的学生,我们还是更建议你选择一个发达城市的学校。
这样,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就业空间,都要比三四线小城的同等级高校更胜一筹。
而且,像成都、杭州、西安、南京、武汉等等新一线城市也面向大学生开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引进政策。
只要是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不管是不是重点,都可以申请落户。
毕竟,能考上大学,你就已经打败了70%的同龄人。
在剩下的人生赛道,你还有30%的机会去跑赢那些远在你前面的人。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如果能有机会逆袭未来的人生,你确定不再拼一把吗?
如果努力一年,可以考上一本,你真的不愿意尝试吗?
如果一切还有机会改变,你确定要浑浑噩噩,随意给自己的未来定性吗?
关注状元家庭教育,发送关注截图小编即可为大家安排专业学科测评的福利名额(限前50名,不收费哦),帮助孩子提前定位大学,及时调整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