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败笔”——西安空气质量指数全国倒数第一

是那凛冽的风,还是黄土高原的地?是过不去的秦岭,还是河西走廊的风沙唤醒了你的记忆?总之,西安的冬天标配着熟悉的味道——雾霾。

近日,霾者归来,西安空气质量指数再次成为全国倒数第一。

熬过了曾经的歇斯底里,经过了茬茬儿压进的问责,撂下了无数狠话,也落下不少了笑话——雾霾,将一切一遍又一遍地打回原形,看似无情,却在这一遍又一遍的轮回中,官方与民众的共识越来越多,终于认清,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公开、听证、走进、建言、监督......在越来越多的眼睛里,治霾成了一座城市的战争,磨砺着治理者对于科技、自然、行政、传播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摸索着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

如此,雾霾,显然是城市治理的“败笔”,同时却也是新治理体系的“起笔”。关键是,不放弃。

西安,又到雾霾天?

蓝天:我不听行政命令

根据2019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通报显示,西安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列全国第十八。前9个月环境空气质量,西安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优良天数165天,同比增加5天。

在今年西安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蓝天的期盼全在这段话中:制定实施新一轮“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六大行动,全年整治“散乱污”企业16281户,削减煤炭156.41万吨,PM10、PM2.5分别下降6.2%、13.7%。

根据2018年年底制定的《西安市“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修订版) 》所示,2019年,全市优良天数的目标为257天。而去年,西安收获了188个蓝天。

在对外公布的措辞里,“同比改善”成了看似体面的表述,却最终被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约谈,理由给得很明确:PM2.5考核任务未完成。

“西安市部分重点工作开展不扎实,工业企业污染整治监管、‘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不到位,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咸阳市对重点企业监管不力,部分企业减煤数据不实,部分县区‘煤改电’数据失真。”这是那次约谈的重点通报情况。

今年能否完成蓝天数,只剩两个月的“运气”。

西安,又到雾霾天?

在经历过无数次打脸之后,终于明白,它就像无法掩饰的贫穷和无可障目的病症,只容真诚,只看你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态度。

是牺牲天,还是牺牲钱?环保与GDP,变成了无声的治理博弈。

随即,便是一波儿问责,全市586人次因治霾工作不力被追责问责。这586人是谁,尚未公示,可能包含着投机取巧做数据的某位基层环保人员,也有检查工作不到位的某个副手,也有一些微小企业的忍痛割肉,但真正有哪位可以对蓝天起决定作用,比如大的企业,关键岗位的关键负责人?

雾霾之下,处理谁,不处理谁?为哪个纳税大户站台,还是对哪个小兵开刀,更成了绿水青山之外的另外一场残酷的利益博弈。

等到雾霾一次次袭城,要耗费多少社会意识的成本,才练出一个真相:蓝天,并不听行政指令,更不屑官宣“辞令”。唯有拿出时间和实践,真诚与智慧,才赏你一米阳光。

西安,又到雾霾天?

环保督查,治霾莫要只做网红

今年5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陕西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在陕西省明确泾阳污水处理厂管理归属后,依然与泾阳县互相推诿,导致该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并管工程实施滞后,直至回头看时,该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

“西安市将签订煤改电、煤改气改造协议视为完成改造任务,上报削减散煤数据失真。”

这是环保督察组发现的2018年存在的具体问题。整体表现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敢动真碰硬,对大企业不敢管、不愿管 整改责任不落实;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较为常见;假装整改问题多见......

像装扮了许久的“网红”,这一刻被强行在大众面前卸成了“素颜”。好不好看,全在真正的肌底和五官。

其实,根据官宣辞令描述,2018年,也恰是西安治霾最“铁腕”的一年。

2018年8月,西安市出台《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将通过35条具体措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西安市将通过三年行动方案,巩固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第一阶段成果,以颗粒物(PM10、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臭氧(O3)前体污染物控制。

2018年,西安启动常态化限行。官方公布的最初理由是,机动车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却在缓堵的实际效果里,稀释了民众对“雾霾成因”的高声质疑。

2018年,从6月份起空气质量排名靠后,街镇一把手一年内不提拔。

西安,又到雾霾天?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西安还投入1200万建造了一座全球唯一的除霾塔。

从阶段性检测数据来看,这座除霾塔对周边10平方公里面积内的空气质量有作用,但据原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西安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因为除霾塔的出现而变化。除霾塔的建设团队解释,一座除霾塔只能作用于10平方公里的面积。西安面积是10000多平方公里,用最简单的算法,西安可能需要1000个除霾塔,才能改善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1000个就需要120亿元......

在争议声中,除霾塔只做了一阵子网红,今年冬天第一波严重雾霾如约而至,看起来当初限行的强白理由好歹有缓堵的功劳去稀释,除霾塔却已被打回原形。

尽管事实如此残酷,坊叔在此却不愿厚此薄彼。平心而论,治霾是一场大考,没有成熟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现代化治理手段,在不变更考核方式的情况下,要完成一项从未面对过的环保议题,这座久在内陆的城市有点应接不暇的难堪是有,但层层推进的努力也有。

毕竟,制霾时,人人有责;治霾,更需人人有责。只不过,在这本来就还懵懂的治霾之术里,是真的再也不能容忍虚与委蛇的盘桓、游击作战的侥幸、舍卒保车的甩锅;更不能再抱等风的期许,甚至是剖开秦岭做风口的利令智昏!

西安,又到雾霾天?

注意,有市长管不了的“霾”

一批批的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刮起了地方官员问责风暴。问责包括督察进行中的边督边改问责、督察结束后地方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问题进行问责等。

而根据媒体调查显示:政府副职是被问责的“重灾区”,去年以151人位列“最高危职位”,这些副职多为分管某项环保工作的副市/区/县长。

但督察的目的,是青山绿水和蓝天,并不是问责。是抓住事实存在的病根子,不是塞一个人先避过舆论的风声。

众所周知,雾霾是自由而流动的,并非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就能给自己的地盘左边画个屏障,右边画个结界。虽然,自治霾号角吹响以来,有不少市长立下军令状,发布铁腕措施,庄重承诺。但其实市长有市长管不了的“霾”。

而综观多次环保督察通报的问题,坊叔注意到了对西安有直接影响的西咸新区、咸阳以及延长石油。

西安,又到雾霾天?

西咸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被通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208坊曾经专门梳理过近年西咸新区的空气质量:2015年位列陕西省倒数第一,2016年排在倒数第二。2015年11月,陕西通报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西咸新区被约谈;2016年6月,西咸新区因优良天数全省垫底被陕西省环保厅约谈;2017年1月,西咸新区两企业未执行污染应急响应被陕西省环保厅点名;2018年,西咸新区被中央环保督查组点名;2019年,西咸新区继续被环保督查回头看点名批评......

西咸新区,是2017年开始才被西安代管,目前正处于加速一体化的阶段,在这片区域上的企业、园区等动辄重点项目,出了环保问题,谁来管?谁敢管?谁能管?稍显暧昧。譬如督察组提到的实际情况: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在陕西省明确泾阳污水处理厂管理归属后,依然与泾阳县互相推诿,导致该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并管工程实施滞后,直至“回头看”时,该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

第一轮督察5次转办陕西黄陵煤化工公司污染问题,但始终整改不力。2018年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时又发现延长石油兴化化工公司偷排废气、金堆城钼业公司二氧化硫长期超标排放等突出问题。

西安,又到雾霾天?

谁都清楚,多少个“连夜整改”都不能解决机制体制之“有缝”衔接造成的污染大户之“无敌”环视。而这个“雾霾成因”,恐怕要比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焚烧秸秆等,都来得猛烈。

国企,是谁的国企?新区,又是谁的新区?

在这样的现实操作困境中,人治自然不如法治。虽然西安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真正要落地有声,还需点住人、财、物的三个穴位,加好上下级的两端砝码。

今日立冬,雾霾如约而至。这不是西安的一次“旧温”,循环反复,再陷怪圈;今年,更期待它能炼化“新知”,在新时代呼唤的新治理体系中找到新处方。

这是王浩和李明远的一次大考,更是全体市民、整个城市的一次综考。

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是希望一改前非,在这场上下求索、全民与共的治霾之路上,一往无前。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208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2566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