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从省市地缘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宜昌市成为省域副中心的地缘优势,有理有据,颇具理论高度和逻辑性。
前言
- 关于地缘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省市的侧重,地缘这一古老的命题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个地区的兴衰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延续下来的思路。地缘这一概念简单的来说即是一个地区的山河之势以及山河之间形成的平原、通道,关注地缘的重点即在于此。那些古代便已形成的交通要道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太行山两侧的太行八径,中原进入江汉平原的荆襄古道和枣随通道等等,这些古道如今也已经修筑成了各种等级的铁路、国道、省道,比方说以前的荆襄古道,现在正是二广高速的一部分,而枣随通道,也变成了福银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缘的角度来切入,研究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或者努力方向是很有研究意义的一件事情。
宜昌市的地缘位置
- 要考虑地缘问题,首先要拿出一张地图来。但是偌大一张地图,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切入比较好。所幸的是秦始皇在一统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将整个中国划分为了三十六郡。后世政权延续了这一方式,所以地图上出现了花花绿绿的颜色,将偌大一张地图自然的分割成各个板块,让我们有了天然的研究切入点。我们就暂且顺着这个脉络来分析一下。
- 分析某个地缘板块,一定不能孤立来看,必须与周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正题,才能真正的认识清楚其重要性。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宜昌市在整个湖北省的位置。湖北省一共17个地市州。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里面算划分比较多的。其中的地缘关系也比较复杂。北面以桐柏山、大别山、秦岭一线与河南交界。中间有个大的豁口,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原南下的主通道。为了扼守此地,古人在这里修筑了襄阳城。西边分别以大巴山、武陵山与重庆、陕西分开,其中长江作为主要通道沟通着重庆乃至四川盆地与下游的交通。南面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东面则是据大别山、幕阜山与安徽、江西为界。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一马平川的半包围盆地。盆地的核心就是水系众多的江汉平原。
- 这是一张最新版的湖北省地形图,从古至今,湖北省的标签即是江汉平原,因为古代的农业社会,江河冲积出来的平原总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这个汉江和长江冲积出来的大平原自从汉代以来便是天然的粮仓。所以才使得湖北省拥有了6000万的人口基数。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中心,这点是从来未变过的。
- 因此江汉平原和外界沟通的几条要道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让我们先从北面来看,北面河南省的标签是中原。从中原抵达江汉平原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南阳直接下来,过桐柏山和秦岭之间的这个大豁口直抵江汉平原,正因为此地一马平川,所以必须筑城以守。在明代以前湖北省的中心还是荆州的时候,这条路又被称为荆襄古道,如今的二广高速和207国道便是沿着荆襄古道走的,若是还要修铁路的话,也应该是走这条古道。但是当湖北省的省府迁往武汉后,从襄阳-荆州-武汉就不是最优选择了,因为这样绕远了。最近的一条路是从信阳直插武汉,信阳南面鸡公山边上有个缺口,处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为了把守住此处缺口,古人在此筑关,因为信阳又称义阳,所以又称义阳三关,其中最有名的为武胜关。如今的京广高铁、107国道、京珠高速便是走的信阳通道—武胜关这条路。但是若是从陕西出发,从西北方向切入江汉平原的话,最快的一条路便是走水路延汉江之下,在襄阳换乘陆路,沿着桐柏山和大洪山之间的这条狭窄的通道直达武汉,这条通道因为过枣阳和随州,因此被命名为枣随古道,如今的316国道和汉十高铁,共用这条通道。同样的,四川盆地的人民想要东出,也必须顺着长江过三峡之后,到达宜昌这个地方,要么走水路,要么走陆路,沿着江汉平原的腹地继续前进,现在这条道路就是318国道和汉宜-宜万铁路,只不过三峡这段路太过于险峻,铁路和公路未能和长江航道重合,而是向南绕了一段,通过地势条件更好的恩施一带去往巴蜀。通过这么一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汉,襄阳,宜昌即是天然的交通枢纽,把守江汉平原腹地的三个方向。
- 分析完湖北省的各个交通形式之后,现在来看看为什么武汉成为了湖北的省府。在古代的时候荆州以东乃至武汉是个大湖,称为云梦泽。这个湖是由汉江和长江两条水系共同形成的,所以那时武汉还是一片泽国。这时居于江汉平原正中心的荆州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江汉平原的地缘中心,据有此地的楚国也把都城定在了现在荆州古城附近的纪南城。直到三国时期,荆州依然是楚地的中心。可是随着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淤积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云梦泽变成陆地之后,汉江与长江交汇的武汉便有了天然的优势。凭借着水运之便,武汉可以源源不断的将川、陕、吴、湘等地的物资转运至各地,并且随着两湖的分治,即使是原来的地理中心也拱手于人了,荆州让位于武汉变成了必然。因此凭着汉江和长江交汇的水利之便,武汉成为了江汉平原这个版块的地缘中心。
- 但是就整个湖北而言,武汉作为省会就有些偏东了,作为一个全省的中心,能够尽量辐射到多的人口是它的必然使命。若是偏于一隅,总会有偏远县市照顾不到。若是这个县市正好离别的区域中心比较近的话,那么会有很强的离心力。所以湖北省才会出现一主两副的战略来扶持西部,打造出两个西部的中心出来。就这个层面来说,河南省的郑州区位强一些,处在河南正中位置,可以辐射四面八方,但是即使是这么好的区位,依然会有信阳等等边缘城市想要融入武汉城市圈而非中原城市圈。无他,远近使然罢了。这里的位置不仅仅指的不是地图上的直线位置,而是交通的方便程度。比方信阳,与湖北仅一山之隔,翻过海拔不高的鸡公山便是江汉平原了,信阳的朋友们肯定更愿意来武汉逛街。在比方巴东,比起翻山越岭的去恩施市,顺江而下到宜昌显然更加方便,所以宜昌的巴东人也是不少。这种交通的方便程度会更加顺畅的促进两地沟通,从而天然的使得地缘中心更好的影响边远地区。从这个方面来看,铁路对于两地的交通也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宜昌也永远不会舍近求远跟着重庆混,与其穿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当时是走江汉平原这样的坦途方便。同样,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庆的位置太靠西边,无法辐射万州等渝东地区,所以必须在渝东再找一个副级进行扶持。如果当初重庆直辖的时候带上了宜昌,那么这个选择是毫无疑问的。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打造万州来带动渝东的经济。所以才有把万州北站、万州港打造成重要交通枢纽的想法,只是万州和宜昌相比,有着天然的劣势。
- 对于湖北省一主两副的策略来说,一主两副肯定是正确的,不然就会像广东那样造成粤北经济大范围的坍塌。至于两副的人选上面,若是三十年前,十堰和荆州应该比襄阳和宜昌更有优势,只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选择襄阳和宜昌不仅仅是形式所然,更是地势所决定的。襄阳暂且略过不表,让我们看看宜昌到底处在一个什么地块上面,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副极。
- 图上可以看到,宜昌市的地形大概如同百科中介绍的那样,七山二丘一分田。即山地和丘陵占了绝大部分,而真正可供人大范围居住的平原地区只占了10%的面积。所以宜昌市看起来很大,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但是比起孝感,荆州这些江汉平原上的城市,面积是人家的一倍还多但是人口却少了许多。如果用官方的说法,宜昌正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正好也是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因此这种山随平野尽的势也不足为怪。并且少量的平原还集中在东边宜都、枝江、当阳这些江汉平原西边缘,而西边的人们主要生活在长江干支流的狭小谷底中。东边枝江一个县大概是50万人的规模,而兴山同样是县级单位,却只有不到20万人,这也是东边的平原地带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的缘故。宜昌的北部是大巴山的余脉。南边是武陵山的余脉,这种崇山峻岭的地缘格局让人们交往只能沿着河谷或有限的道路上进行沟通。所以河流的分布对于我们理清地缘脉络尤为重要。处在阶梯分割的地势之上,必然是天然的交通要道,这也是宜昌崛起的根基所在。
- 如果下游的江汉平原和上游的巴蜀之地分居两个政权的话,常常是据江汉平原的一方倚南津关而守,而据巴蜀盆地的一方仗夔门而守。这两个地方分别对应着西陵区和奉节。所以此地自古以来便是军事要塞。楚国在此筑城,简称西塞。除此之外,解放前三峡险滩密布,行船艰难。货物到了这里要经过转运再上巴蜀,所以凭借三峡之险,西陵区乃至宜昌市成为了转运的码头,繁荣一时,那时和荆州一个凭着江汉平原的产粮之恃,一个靠着航道转运的商业之利,对峙两端。解放后政府将三峡航道中心的几块大礁石给炸了,川江航道从此便不在是险途。因此宜昌市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直到后来兴建葛洲坝三峡的时候才再度兴起,借着修筑两坝的东风,超越了塌陷的荆州,才挣得一个副中心的位置来。所以城市的起起落落有时也就在一线间。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本文转自【东湖论坛】作者:楚地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