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在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深圳气象“创建‘31631’服务模式”作为“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经验被纳入其中。
“31631”服务模式是什么?中国气象报记者结合重大天气过程,复盘分析该模式的发轫、成熟和应用过程,解码这串守护生命安全的“31631”。
防御大尺度天气系统的“节拍器”
“31631”,可以看作在城市治理中防御大尺度天气系统的“节拍器”——在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提前3天加密区域天气会商,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给出过程风雨预测、风险预估、预警信号发布节奏及防御建议;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加密与应急管理、三防、水务、海洋等多部门联合会商;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分区风险提示,滚动更新落区、过程累计雨量、最大雨强、最大风速等风情雨情信息;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
“城市治理要求各项工作打出一定提前量,‘31631’是按照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规定》及相关技术标准,在基层防灾减灾实践中逐渐形成,目标是让防灾部门及一线工作人员对气象的服务节奏心里有数,依据尽可能精准的预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部署。”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说。
事实上,仅就气象预报预警发布来说,“31631”的节奏不算太难。那么,它到底有何特殊之处?王延青认为,关键在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间紧紧咬合的行动上,即城市治理与天气预报预警的深度融合。
把时间的镜头转至一年前,我们便能清晰看到“31631”模式在每个时间节点上如何巧妙发力。去年6月6日至8日,深圳遭遇近十年来最强季风降水,3天最大累计雨量665.3毫米,最大小时雨强98.5毫米。因主要影响时间在凌晨,防御难度加大。
“3”——6月3日,市气象局提前3天预报此次风雨过程。
“1”——5日,提前1天(11时20分)再次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市三防办组织召开视频会商会议,随后市三防指挥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做好新一轮“龙舟水”防御工作,同时发布的还有《深圳市防御强降雨及次生灾害工作指引》。也是这一天,市委、市政府向重点地区预置抢险救灾人员物资。
“6”——5日21时,市气象局发布临灾信息,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三防指挥部总指挥刘庆生到市政府指挥中心指挥调度。
“3”——6日凌晨,随着黄色、橙色分区预警信号先后发布,各行各业开始有序行动。
以对公众出行至关重要的地铁为例,0时50分,市气象台发布深圳市分区暴雨黄色预警,地铁运营部门启动《防汛抗洪应急预案》;3时30分,深圳市暴雨橙色分区预警信号发布,市地铁集团调度中心指挥组再次组织检查深基坑、危险高边坡及塔吊、龙门吊、水泥仓、工地围挡、工棚等的防汛防风防雷措施,提高安全装置标准,对10条既有线路、260个车站进行严密排查,重点落实高架段线路、高大设备的避雷器、防风措施和前海片区等地势低洼站点的防汛措施。
紧张有序的防汛措施背后,是深度融入于日常的防汛机制。每当有台风、暴雨天气过程来临,气象部门会派专人对接,协助地铁部门根据天气节奏开展区间排水泵检测、加固、加设防淹门等;根据防汛工作需要,各车站建立一站一预案、一站一台账,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及预警信号第一时间启动不同等级防汛应急响应。
“1”——雨势渐强,7日,市气象局5时20分发布分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每小时向市三防指挥部报送一次气象信息,预警提示精细至街道。6时25分,全市停课通知发出。
在5时20分率先收到红色预警的大鹏新区南澳、大鹏街道,新区三防指挥部总指挥坐镇指挥,结合新区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等现状,要求各单位继续加强值班值守,特别关注滑坡、崩塌、挡墙倒塌等次生灾害。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8日2时10分升级至红色,全区进入暴雨紧急防御状态,区三防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与四镇主持召开视频调度会,要求负责人对风险最大的赤石镇加强巡查。
在这两个地区,土体崩塌、大面积内涝积水围困群众等险情均有发生,但因准备充分,应对及时,整个过程未出现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就是要精准预报、精准预判、精准预防,减少社会成本,增加防御准确性。”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处二级调研员王常效说,“气象部门是三防前端,是侦察兵,侦查‘敌情’准不准,通报及不及时,对于能否打好防汛仗至关重要。”
校准联动响应机制的“定盘星”
“31631”服务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气象灾害防御的实践中凝练而成。从防御台风“山竹”“海高斯”到迎战近10年最强“龙舟水”,实践证明,紧跟气象节拍高效联动,生命安全才能有效保障。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袭击深圳。9月14日12时30分,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收到市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白色预警,考虑到该台风强度超强,便决定停止闸口交收服务,并提前告诉拖车司机,避免盐田区交通堵塞,港口空箱全部绑扎。
15日7时20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根据预案,港口立即停止船舶引航,降低集装箱作业量,固定闲置作业设备。当收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后,码头作业人员全部撤离;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码头全体人员(除必备的安保人员外)、车辆及可移动设备全部撤离码头。
正是因为有预案、有标准、有工作指引,尽管深圳盐田港80多个空箱被吹落或有损,但未造成人员和其他设施损失。目前,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已经全面对接全市防汛防台风等36项专项应急预案,灾时市区街道各部门根据预警信号发布的相应级别自动启动相应预案。应急、水务、航空、住建、教育、航运、轨道交通等部门依预警信号启动值班值守、灾前准备、应急物资调度、抢险救援等。
一系列联动响应当然不能只靠自觉,背后有法律条例在规范、在支撑。
以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为核心,深圳市颁布《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深圳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规定》《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试行)》等若干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一方面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如明确气象防灾减灾“纵向”市区街道社区和“横向”应急、水务、海洋、气象等部门的法律责任;明确防灾全链条“灾前、灾中、灾后”社会企业、团体组织、自然人等防御要求。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法律效应。
以市政府规章《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为例,该规定明确了不同预警下的主要防御措施。如在台风红色等高级别预警信号下全市采取“四停”措施,规定广播、电视、新媒体和有关通信运营企业需在15分钟内传播信息。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停课;除必须在岗的工作人员外,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
这些法律规章进一步明确了市区两级气象防灾指挥及运行体系如何健全、如何以标准为抓手提升防灾服务质量、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响应如何操作实施等相关内容。如《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理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与三防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职责分工。联合应急管理、教育等部门出台的《深圳市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指导市民和社会群体如何履行法律法规和预案规定的防灾义务,如针对停课措施,细化不同发布时间段(课前、课中)、不同场景(在校、在家、途中)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操作。
融入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脑”
回顾“31631”服务模式的“前身”,实际上源自2015年深圳市气象局和各区防灾部门合作共建的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四级防御协同化平台。
深圳这座下辖9个区、市民超2000万、经济体量巨大的国际化超大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不设(区)县气象部门的城市,开展市、区、街道、社区、市民的超大体量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离不开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和智慧气象发展。
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四级防御协同化平台应运而生。它将气象和防灾数据融为一体,建立实时统一的气象防灾数据库,在出现较高级别预警和恶劣天气实况时自动语音电话呼叫各级防灾责任人和重点区域的责任人,并根据防灾部门实时反馈的灾情信息,实时提供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和预报服务。从运行效果上看,平台全面提升了区级防灾部门组织、管理和监督能力及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强了气象部门对防灾管理的履职,有效地建立了“一级预警、两级监督、四级联动、社会响应”的气象防灾管理机制,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
但在市气象局赴各区调研时发现,各部门和基层防灾减灾人员对各类气象预报和服务材料的定位理解不是很清晰。于是,在数次探讨和实践后,“31631”的节奏逐渐开始标准化,市区气象灾害防御联动联防工作职责和要求也相应进一步明确。
如今,深圳市气象局与市三防指挥部共享“应急一键通”平台,并通过市区三防决策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向全市5.3万名三防成员单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防灾责任人发布预警服务图文信息,实现智慧气象平台与市住房建设局建设工程智能监管平台、市建筑工务署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实时对接。市气象局靶向预警信息发布和自动叫应机制也更加完善,目前已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预警信息“百米级区域”靶向精准发布和“特定人群”按需对点发布,预警信息秒级千条发送,任意街道办或风险区域分钟级发布,以及全用户发布、全媒体触达,并打造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共用权威发布平台。
支撑“31631”模式的精细预报,也实现一网格全面覆盖。市气象局形成智能化、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实现24小时预报可精细至1公里和逐小时,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提高到50分钟。
10毫米或50毫米的降水会给社区带来何种风险?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对深圳街道基层防灾减灾人员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市气象局每年调查总结发布《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提示》,提示精细到街道的积水降雨阈值和易积水区域。此外,市气象局打造气象服务中台,以“插件式”“图层式”融入市区两级指挥中心平台,聚焦城市十大生命线行业,通过“深智城”体系为高敏感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调度、安全运营的精细服务。气象观测也纳入新基建、新城建发展规划,并通过与规划、工信、住建部门编制技术标准来规范气象设施装备和气象数据交汇,为智慧城市提供多元立体的气象感知。
尽管深受好评,但王延青坦言“31631”服务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尺度天气系统,在发生时间很短的骤发性强对流等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服务中则难以施行。
深圳气象没有止步于此。为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和发布能力,今年以来,深圳市气象局采取“一体化风险研判、三级预警防线、分步精准发布”三项措施,按照“关注区、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构建大湾区强天气上下游三级联防联控圈,将强对流天气监测区域扩大到150公里至200公里,按照“首报要早、二报要准、三报要全”的思路进行递进式滚动提示风险;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分步递进式靶向发布机制,实现快速高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