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第二场“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已建立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教育直报监测平台,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相关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内容,实时调度和跟进各地各校落实“五项管理”实际情况。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通过网络无记名直接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感受和诉求,同时通过举报平台畅通家长反映意见渠道。将“五项管理”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管理落实推进情况如何?来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的介绍——
“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确保“双减”落地见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有力举措。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将“五项管理”列入了部党组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事项,下面介绍作业、睡眠、手机三项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工作部署推进情况
(一)加强工作统筹,形成推进合力
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作业、睡眠、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具体管理政策和落实要求。教育部制订了《推进“五项管理”落实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举办了各省分管厅长、处长研讨班,宣传推广一大批地方典型经验,推动各地各校落实工作齐步走、全覆盖,切实做到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督导检查中常态化推动落实。
(二)明确具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
关于作业管理,首先要充分认识作业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严控总量,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要提高质量,加强作业设计教研和指导,提高作业设计水平,鼓励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增强针对性有效性。
关于睡眠管理,首先强调睡眠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要保证时间,对“3个时间”作了规定,包括中小学生每天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以及与这个时间密切相关的学校作息时间、学生就寝时间。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教师要加强分析和辅导,积极帮助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
关于手机管理,强调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损害视力健康,影响专心学习,导致沉迷网络和游戏等问题。强化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强调落实到班,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明确保管的场所设备、方式、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的机制。
(三)实施动态监测,纳入评价体系
建立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教育直报监测平台,将“五项管理”相关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内容,实时调度和跟进各地各校落实“五项管理”实际情况。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通过网络无记名直接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感受和诉求,同时通过举报平台畅通家长反映意见渠道。将“五项管理”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四)强化宣传引导,促进家校协同
教育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解读作业、睡眠、手机管理等文件精神,组织专家撰写解读文章,并遴选推广一批各地各校落实的典型案例。推动各地将作业、睡眠、手机管理纳入校长教师培训、教研活动重要内容;通过相关课程教学、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等方式,大力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相关管理规定,争取理解支持,形成家校协同落实合力。
二、工作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二是睡眠时间管理成效逐渐显现。学生睡眠管理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五项管理”政策出台后,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大家对作业负担重、睡眠不足、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形成了基本共识,对这些长期以来个别管、自发管、管不好的问题,现在形成了普遍管、统一管、科学管的良好局面,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条件,对实施情况整体评价较好。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持之以恒抓落实。加强实地调研,继续用好监测平台和举报平台,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地方积极改进。委托第三方开展“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相关研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五项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规定要求和进校督导检查的必看内容,长期抓、持续抓,坚决防止松懈和反弹。
二是下大力气抓协同。落实“五项管理”需要家校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家长切实做好孩子课后时间的管理和监督。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督促学校切实履行家庭教育指导责任,畅通家校经常性沟通渠道,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共同做好“五项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三是深入人心抓宣传。指导各地各校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五项管理”的重要性和科学做法入脑入心、转化为行动。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发布普及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的专题教育资源。继续总结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落实推进情况如何?来听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的介绍——
课外读物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事关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甚至有个别问题读物流入校园,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指导督促各地各校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全力把好校园读物入口关,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政策解读,注重“指导做”
《管理办法》印发后,教育部及时组织开展文件宣传和解读,指导各地各校准确把握课外读物管理的政策要求。一是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和落实推进会,邀请专家撰写解读文章,对管理办法进行系统宣传,指导各地各校积极探索管理办法落实的长效机制,建好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的“防火墙”。二是充分挖掘各地各校落实管理办法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公众号等,推介各地各校规范课外读物推荐使用、发挥课外读物育人功能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阅读专家、中小学名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组织专家对《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的300种推荐图书进行导读,着力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强化实地督查,推动“规范做”
教育部将《管理办法》落实纳入“五项管理”督导范围,推动各地各校落实《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做好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一是及时传达部署。《管理办法》印发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传达学习文件,传达部署率达到100%。其中,北京、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西、青海等10余个省份专门印发《管理办法》落实通知,其他省份也结合“五项管理”提出了加强课外读物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织密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制度网格。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各中小学校根据《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课外读物管理的工作机构、推荐程序和审核要求。据统计,全国88.41%的中小学校已明确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77.83%的学校建立了校本化的推荐审核制度,全国32个省级地区、365个地市、3101个区县已设置社会和群众监督举报渠道。三是依规开展工作。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国99.9%的中小学校已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相关工作,99.63%的学校已按照《管理办法》中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校园图书进行清理,清理问题图书5000余种。
三、突出工作成效,实现“有效做”
教育部党组将《管理办法》落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事项,着力推动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委托专业机构开发了覆盖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的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方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及时了解辖区内学校课外读物管理和推荐使用情况,解决了分步建设、重复建设和数据不同步的难题,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国32个省级地区、368个地市、3116个区县、20多万所学校已完成平台信息填报。其中,3085个区县已通过平台完成了学校推荐读物的备案工作,极大地简化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备案程序。二是组织专家对各学校填报的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进行研判,重点对课外读物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进行把关,通过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向涉事学校进行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剔除问题图书,使中小学校推荐读物得到一次全面体检和净化。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出版单位为农村学校捐赠优秀图书,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规模学校捐赠优秀图书5000余册,助力后脱贫时代乡村学校图书馆(室)建设,满足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需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依托课外读物管理平台,进一步推动《管理办法》落地落实,坚决把好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入口关。同时,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加强课外读物的源头治理和市场监管,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落实推进情况怎么样?来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的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水平,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多措并举,推动体质管理文件落地落实。一是强化部署落实。2021年5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座谈会,对学校体育工作及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7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突出理念、时间、教师、场地、比赛五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加大宣传引导。体质管理文件印发后,召开新闻通气会,全面深入解读文件八大重点内容,增强“师生家校社”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强化督导检查。积极会同督导局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开展动态监测,开展2021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健全责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及其管理水平。
(二)配套跟进,提高体质健康管理的质量和水平。2021年4月,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聚焦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联合开展近视防控八个专项行动。6月,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8月,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
通过努力,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已经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有效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员上报制度,建立完善了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压实相关管理举措。结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聚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制印发深化体教融合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指导各地加快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
(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改革,认真筹办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晋江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全面带动各地扎实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
(三)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四)完善条件保障体系。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细化工作举措,切实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来源 中国教育报(记者 高毅哲 张东)、微言教育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